第511章 修修补补(2 / 3)
观诸朝廷内外,能出任北洋大臣的满族大臣屈指可数。洋务专家耆英,已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名声已臭,不可能再膺此重任。
这两年,满人中有一名干吏声名鹊起,名叫完颜崇厚,字地山,号子谦,别号鹤槎,满洲镶黄旗人,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次子,刑部尚书完颜崇实之弟。
他三年前受命筹建天津机器总局,成功试制出子弹、炮弹,完美匹配洋枪洋炮。在他的力主之下,天津机器总局耗资巨大,从英国购买了来复枪全套技术,成功仿制出来复枪。
只不过,天津机器总局生产的来复枪成本居高不下,价格比进口洋枪贵,质量却不如进口洋枪。
肃顺建议咸丰重用崇厚,超拔他为北洋大臣。但咸丰认为崇厚资历过浅,刚刚三十出头,难免会受到直隶总督的轻视。
想来想去,除了崇厚外,只有三个满人可能胜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瓜尔佳.桂良、恭亲王奕?、詹事府詹事瓜尔佳.文祥。
桂良已经年迈,精力不济,若由直督迁北洋大臣,又要派人署理直督,不如不动。他还是奕?的岳父,咸丰决不会让桂良担任北洋大臣,以壮奕?的声势。
奕?贵为亲王,不便屈尊担任北洋大臣。况且清朝有祖训,亲王不得擅离北京。
那就只能是文祥了。文祥是满人中罕见的能吏、贤臣,忠诚勤勉,大公无私,足以称得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咸丰亦很认同文祥,欣然同意由文祥担任北洋大臣。
按肃顺的主张,大清要实行新政,最好采取责任内阁制,设置一个名实合一的宰相,由宰相组织内阁,统领各部部长。
南方中华帝国国民政府,采用的就是某种程度的责任内阁制。政务卿代表皇上行使行政权,负责领导政务院。而政务院下属外交部、国防部、民政部、财政部、邮政部等多个部门,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权力中枢。
但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自明太祖朱元璋起,朝廷不设宰相,大小事务都由皇帝亲裁。朱元璋是个工作狂,精力过人,尚能应付繁重的政务。建文帝继承皇位后,只得增设内阁,方便皇帝向内阁咨询政务。
满清的内阁与明朝的内阁又有所不同。明朝的内阁相当于行政中枢,有名望的首辅堪比宰相。譬如张居正做首辅时,对内结交内廷,对外推行变法,小皇帝对他非常畏惧。
满清的权力中枢不在内阁,而在军机处。军机处的地位不够合法,军机大臣和章京全都是兼职,互不隶属,纯粹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内阁则沦为了皇帝和军机处的执行机关,毫无决策权。
这在客观上有助于维护皇权,却造成中枢权力分散,想推行改革难上加难。
譬如,肃顺之前奏请裁减旗人俸禄,得到咸丰的支持,却阻力重重。此事涉及内务府、户部、八旗都统等多个衙门,这些衙门互不隶属,各自暗中使绊。要不是肃顺勇于任事,不怕得罪人,此议根本就执行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