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阴阳家(二)(1 / 7)
一、古代星象学。上古之时,我国古人对天体的崇拜信仰由来已久。在那个社会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现象一无所知的时代里,人们最初所崇拜的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自然对象,由此产生了大自然崇拜。这种崇拜信仰促使了星占术的诞生,而《史记·天官书》则是一部关于上古社会星占学的专书,集中反映了我国上古社会的天体崇拜等宗教信仰。
“古人相信天上有上帝管着人间的事,表现他的最高权利。然而上帝是无声无息的,有什么东西可作为他的具体表现呢?他们想,天上有日月星,是我们瞧得见的,日月星的变动应该就是上帝的意思吧,所以他们就把天文的现象当作上帝对于人间的表示。“这就是古人对天体崇拜的初衷。尽管崇拜对象因不同地域和环境而有所不同,但日月星辰等天体却是无论何地都是共有的,因此,原始人对天体的崇拜是普遍而真挚的。
在我国古人的崇拜中,对日月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尚书·尧典》中就有“寅宾出日“、“寅饯纳日“的记载,指的是迎日和送日进行的祭祀仪式。《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着帝喾“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以及舜“禋于六宗“的祭祀活动。郑玄认为这里的“六宗“指的是“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而从卜辞材料中可以得知,殷人视太阳、月亮为神而加以祭祀。
殷人对日月的崇拜和祭祀传承到了周代,形成了对日月星辰普遍的崇拜和祭祀礼仪。《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而《礼记·祭法》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到了秦并天下之后,祭祀崇拜的天体种类更加丰富,其中包括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等等。汉武帝继位后更是对鬼神之祀更加尊敬,专设“太一坛“来祭祀北极神,祭祀礼仪持续了七天,“为坛开八通之鬼道“。汉宣帝继位后,立起了许多祠庙来祭祀星辰、太白、南斗等天体。
由于古人对天体的崇拜信仰,星占术应运而生。在古人面对日食、月食、星辰变化、流星彗星等变幻莫测的天象时,他们很难解释这些现象。因此,他们将天体星象的变化与世间人事的吉凶祸福相联系。《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世本·作篇》也有类似的记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
星占术的产生一方面与历法的需要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人们渴望了解天体的运行规律,以解析宇宙的奥秘,并将其应用于占卜和预测人的命运。这种信仰和实践反映在《史记·天官书》中,该书集中反映了我国上古社会人们对天体的宗教崇拜,其中大量内容主要体现了恒星崇拜和行星崇拜。
《天官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体崇拜的专书,更是记录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它记录了星辰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星辰无处不在,无论是昼夜交替的太阳和月亮,还是璀璨的星星和行星,它们都是古人心中神圣且不可及的存在。人们通过观察和崇拜天体,寻求与宇宙之神的联系,希望获得吉祥、安宁和幸福。
当今社会,尽管我们已经有了现代科学的解释和观测技术,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人的天体崇拜中汲取灵感和启示。我们可以通过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壮丽与神秘,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使命。星辰仍然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带来灵感和思考,引导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天官书是上古人们对天体崇拜的见证,它记录了他们对日月星辰的敬畏与虔诚,以及对宇宙的无尽探索和思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星辰仍将永恒存在,为我们的心灵带来启迪和慰藉。让我们珍视对天体的崇拜,不断追求智慧与真理,继续探索宇宙的奥秘,让我们对天官书中的星辰崇拜传承下去,永远不息。
1、恒星崇拜。在夜幕降临,星光点点的夜空下,人类的心灵似乎与宇宙之间建立起了某种神圣的联系。古人对星辰的敬畏追溯到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图腾信仰。而这种崇拜,也在《天官书》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据《天官书》记载,恒星系统由中宫、东宫、南宫、西宫、北宫组成。这五宫分别被赋予了特别的名称,分别是“苍龙”、“朱雀”、“咸池”、“玄武”。其中,“咸池”在后世被称为“白虎”。这些名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是表达了人们对恒星的崇拜和对自然力量的想象。
在上古社会,图腾崇拜是人们信仰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人们相信星宿与动物之间有着某种深刻的联系。王充在《论衡·龙虚》中曾说:“天有仓龙、白虎、朱鸟、玄武之象也,地亦有龙虎鸟龟之物。四星之精,降生四兽。”可见,人们将恒星与神兽相联系,并将其视为自然界的象征。这种崇拜除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之力的敬畏,更体现了对于宇宙中星辰力量的追逐。
(1中宫星宿崇拜。夜幕降临,漫天繁星点缀着宇宙的浩瀚,人类仿佛能够与天空之间建立起神圣的联系。在古人眼中,星辰具有着无边的威严和力量,而其中最尊贵的天帝“太一”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中宫。《天官书》中详细描绘了中宫的星宿体系,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中宫星宿的崇拜和敬畏。
中宫被视为天帝的居所,古人称其为“紫宫”。在中宫的中央屹立着帝星,即太一,它闪耀着无比的光辉。帝星的旁边是三颗星,被认为是“三公”。在帝星之后,环绕着弯曲的四颗星,其中最亮的是被称为“正妃”的星宿,其余三星则象征着后宫嫔妃。古人将这个“正妃”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的王母娘娘相联系。而围绕着中宫的十二颗星宿被认为是保卫天帝的十二个“藩臣”。这样的星宿构成了中宫的紫薇垣,也是人间皇宫的倒影。因此,《天官书》开篇即述“紫宫”,强调了“帝星”等星官的重要性。
中宫最重要的星宿是北斗七星,被古人看作是天帝的车子,称之为“斗为帝车”。北斗可以观测日月和五星的运行,确定节气,制定历法等。它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立四时,均衡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北斗七星的转动,为古人提供了测量时间和方位的重要依据。
古代读书人对中宫星宿中的文昌宫六星非常重视,将其视为功名利禄之主宰。文昌宫的主宰分别是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古人称文昌星、斗魁星为主宰功名利禄之神。为了追求功名,人们会在特定日期前往各地的文昌宫、魁星阁、文庙等地进行祭祀,以求保佑自己的前程。
斗魁星上方是天理四星,被古人看作是“贵人之牢”的象征。若其清晰可见,象征着贵人有牢狱之灾;若模糊不清,则象征着贵人被开脱放出。斗杓东南的贯索十五星被古人看作是“贱人之牢”。斗魁下方的三台六星象征着天子的三个台阶。古人观察三台六星的颜色来预测君臣关系,若六星颜色相似一致,意味着君臣和睦;若不一致,则象征着君臣关系不和。
崇拜中宫星宿的情节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根据山东嘉祥县东汉武开明墓石祠画像所描绘的场景,人们形象地展现了古人的中宫崇拜。在画像上,七个黑点连接成北斗图像,中央坐着一位帝王,其前后是向他朝拜的臣民。而在斗星上方,则有龙、凤、虎、祥云、吉鸟相伴,展现了人们对北斗的崇拜。
此外,斗魁星之上是文昌宫的六星,据《天官书》记载,古代读书人极为看重文昌星,将其视为功名利禄之主宰。文昌宫所主持的职位包括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读书人心怀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功名的追求,会在农历二月二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或临近考试等重要时刻祭拜文昌星,希望能够得到灵感、智慧和成功的加持。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中宫崇拜是一种对于神圣与至高无上的追求与信仰。中央的帝王代表着权威与领导力,而向他朝拜的臣民象征着忠诚与顺从。此种崇拜形式在东汉时期尤为盛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与等级制度的特点。
北斗图像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北斗七星被视为导航与定位的象征,因此被视为吉祥与希望的象征。在这幅画像中,七个黑点连接成北斗图像,显示了人们对于北斗星的崇拜与敬畏之情。而斗星上方的龙、凤、虎、祥云和吉鸟等图案则是中华文化中其他吉祥神兽与吉祥元素,象征着幸运、吉祥与吉祥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