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辑里湖丝(1 / 1)
一来到这座江南古镇,当地人就告诉我们说:先了解了解这里的文化吧,还有文化背后的“特产的力量”,因为:它“可比风景好看多了”。
这里是zj省hz市的南浔古镇,它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它也是江南最富庶一个水乡小镇,曾经在明清两代长期霸占着“江南富豪榜”。在我们游览南浔的整个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丝市”。
不知道在座有没有喜欢真丝制品的小伙伴,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在网上搜索真丝制品的时候,会发现大部分销售真丝服装和配饰的商家都来自浙江,而其中以hz市最为多数。而我们开篇提到的“特产”就是桑蚕丝,在江南,它叫“湖丝”。
从古至今,在我们国家,当一方土地上盛产某种为世人所称道且颇具文化价值、工艺价值以及实用价值的特殊而著名的产品时,人们往往喜欢以地域为它们命名。比如:徽州的砚台叫“徽砚”,山东的墨水叫“鲁墨”,而“湖丝”之名也是这么来的。
湖州的桑蚕丝织产业(曾经非常宏大,考古学家从当地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数千年前人们制作丝锦的工具,可见此地丝织制造业的历史之久远。我们在江南手工作坊里参观丝绸制造过程时发现,其中有一道工序要把蚕茧泡在水里,而这一步非常重要。它可以使丝线松弛,为之后的抽丝工作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泡蚕茧的水质影响着丝线的色泽。
湖州位于浙北,挨着苏南,又距离太湖颇近,水路发达,溪流遍布,鱼米之乡的天然地理优势给了湖丝上等的质量。即便到了今天,人们在衣着和配饰的材质上有了更加多种多样的选择,但湖丝的“底子”在这儿摆着,天生丽质难自弃。
至今,南浔辑里村的辑里湖丝,依然是我国最好的蚕丝(之一,数百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帝王的御用品,并带给南浔富商“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黄金狗”的辉煌名场面。史料记载,“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辑里湖丝与茅台酒同获金奖。”
所以这一次浙江自驾游,路过湖州南浔古镇,也算是见识了这种“尊贵”的当地特产。
当然,湖丝能够在清朝就远销海内外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我们在之前的游记中提到过,在江南发展史上,所有拥有过辉煌故事的古镇,如新市古镇、塘栖古镇,包括今日赫赫有名的乌镇在内,都与京杭大运河的繁荣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南浔古镇也一样。
元朝的时候,南北运河贯通。过水路,江南各地人民的来往频繁起来,隔壁的苏州人就发现,南浔古镇的丝绸原料质地极好,于是,苏州的蚕丝制造者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南浔往出进货。不久,隔壁的杭州人也了解到这一状况,开始加大湖丝原材料的收买。
到了明朝,南浔的“丝市”已逐渐形成规模,投资商们深知自己家乡的蚕丝细致、圆润、纯净、坚韧,实属“江南一宝”,于是,很多家族企业开始整合家乡的特产,为湖丝寻找销路,他们被称为“丝商”。
当然,湖丝的名气也有着文化和名人效应的“加持”,我们在之前的游记中分享过,南浔所出很多在朝廷为官者,且都是高官,在他们的推举之下,南浔的辑里湖丝曾经一度成为朝廷御用,并做成龙袍穿在皇帝的身上,
在古运河贸易最为繁忙的明清时期,载着辑里湖丝的货船从南浔起航,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南浔人走出家乡,将丝行开到了上海、杭州以及更远的地方。
到了清朝中后期,清政府和洋人打交道越来越多,南浔成为了最早接触西洋文化的江南小镇,南浔人将家乡的特产卖到了国外。随即,杭嘉湖地区“丝绸之府”的名号闻名海内外,并带动了周边兄弟古镇的繁荣,桑蚕丝织业渐渐地发展成为几乎可以养活一半江南人民的产业。
而我们开篇所提到的丝市,就兴起是在蚕事结束之后。那段时间整个江南人声鼎沸,与我们在新市古镇的游记中所提到的蚕花庙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可惜,因为近代历史的种种变迁和外来文化的侵蚀,湖丝迅速萧条没落,再也不复当年盛景。但,南浔“丝绸之乡”的韵味还在,辑里湖丝的所创造的辉煌文化至今还在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