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童谣里的大新街(2 / 3)
“嗳”是指嘘气使变暖和,呵护的意思。“姑”就是指姑娘仔,小女孩。
所以《嗳姑乖》的童谣里首句就唱:嗳姑乖,嗳大姑乖嫁后街。“姑乖”变为乖女孩的用法。
能出现在这么古老的童谣里,那么大新街就不可能新......
大新路原名山茶巷,在明末改称大新街,由于地处老城区的中心,从明代到民国,这里都是赫赫有名的商贸繁华之地。
现在和一德路、大新路、大德路、长堤大马路一样,都是充满时代风情的骑楼街。
并且在这几条骑楼街里,苏白一直都觉得大新路是最舒服安静的,青石为路,绿荫成盖。
这里没有大德路的车水马龙,也没有长堤大马路的压抑,更没有一德路的喧嚣,可以说是周边最有民居气息的骑楼街了。
大新路的东段,是鞋料皮革批发零售的集散地,走到西段就能见到许多岭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商店,包括雕刻、扎作醒狮、狮鼓乐器、珠宝玉器等。
若是来咩城游玩,感觉看起来和其他的繁华大都市完全没区别,那不妨来这里走一走,你就能寻觅到不少咩城独有的味道,属于怀旧党的打卡点了。
再说回“乐器街”这个称号,实际上,以前的“乐器街”并不是大新路,而是它附近的濠畔街。
据地志记载,在明末1644年,濠畔街已有“金声馆”乐器作坊,主要从事二弦、秦琴、竹提琴和高音三弦等民族弦乐器的制作,有“月夜满江闻管弦”之说。
到清道光末年,金声馆又派生了正声馆、悠扬阁、金城等乐器作坊,民国时期,又增设了全声、德声、文声、扬高声等多家乐器作坊。
这些作坊所制的各类民族乐器,以精美的造型和优良的品质,畅销全国并远销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成为了驰名中外的“乐器一条街”。
49前,附近共有36户民族乐器店坊,其中21户集中在濠畔街,而当时的大新路更多的是狮鼓用品的店坊,作为民间手工艺集中地扬名于外。
49后,大新路逐渐“继承”濠畔街在乐器制售方面的地位,成为了华南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制售地。
再到现如今,濠畔街已经难闻管弦了,乐器店坊早已被豪华的高楼大厦取代,消失在了岁月长河里,比起过去的管弦声,或许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个地段的房价。
而继承了“乐器街”地位的大新路,虽然民族传统乐器店也越来越少,并且大多都从以前“前店后坊,店坊合一”的制售模式,转型成了“从厂家进货零售”模式。
但你穿过大街小巷细细寻觅的话,还是能找到不少仍在默默坚守的老字号乐器店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