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辅弼(五)(1 / 2)
蒙古人自相残杀确实已经成了传统,众多蒙古汗国的后裔们从东北亚到东欧、从俄罗斯到西亚如此广阔的旧领地内打了几百年,当真是狗脑子都要打出来了。各个汗国之间打,各个汗国内部打,各个汗国与外人打……总之就是打打打,一通乱打,几乎就没停过。
高务实说这些蒙古汗国的后裔们缺乏政治智慧,这话委实不假。不过,高务实这样说倒也不完全是从战略上蔑视对手,而是他知道土尔扈特在原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总的来说,这个部落确实挺倒霉。
长话短说,首先土尔扈特部领地的位置很要命,它东部是准噶尔,东南是和硕特,西、南两面被此时还很强大的哈萨克汗国环绕,只有北部的杜尔伯特部似乎稍弱一点。
但似乎只是似乎,其实杜尔伯特部也是瓦剌(又称卫特拉联盟)之一,只是这个部落不怎么惹事,在大明的名气稍逊。事实上真要论实力,杜尔伯特部比屡遭土默特、鄂尔多斯打击的辉特部还要强大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土尔扈特部位置何等尴尬——周边全是强邻,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正因如此,历史上土尔扈特在不久之后就因为要避免被瓦剌内战所牵连(主要就是准噶尔与和硕特之争),干脆来了个举族西迁。在约莫三十年后(指书中时间),经过哈萨克草原,越过乌拉尔河,来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放牧。
他们在那儿稳定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当沙俄扩大领土到伏尔加河沿岸后,就开始压迫土尔扈特,彼时该部部众就曾几次想重返祖国。
1712年,土尔扈特汗阿玉奇遣使假道西伯利亚,到北京贡方物于鞑清。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人启程回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历程。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立即派出军队追袭。
土尔扈特经过了多次战斗,忍受了饥饿疾病,终于在6月底7月初进入新疆境内。土尔扈特起程回国时,有3万多户17万余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竟有一半人死于归途。乾隆得到奏报后,立即发布谕旨安插土尔扈特部于新疆——难得的做了件人事。
高务实的判断就来源于此:土尔扈特之所以西迁,就是因为土尔扈特要么不情愿、要么没能力插手瓦剌内战,因此只能避开。现在离他们历史上西迁的时间已经只有约三十年,对于蒙古人来说也就一代人、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土尔扈特部的实力不会有很大变化。
那么,现在他们就应该已经感受到了准噶尔、和硕特之间的火药味,搞不好已经动起了迁徙的念头。但是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历史上土尔扈特西迁有个前提,就是东边的“蒙古本部(实际上是土默特+鄂尔多斯联盟)”实力太强,他们瓦剌早就被打怕了,因此压根没想过往东迁。
不东迁只是因为东边对手太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往东。东边可是蒙古故乡,谁不愿意回家呢?哪怕蒙古人也是会被精神图腾吸引的——成吉思汗的陵寝可是在鄂尔多斯部。
这就好办了,因为土默特、鄂尔多斯联盟虽然对他们来说是不可翻越的大山,但这个联盟现在早已臣服于大明了啊!大明只要发话,土尔扈特这十几万众随时可以回家!
啊,当然,高务实并不打算让他们回蒙古高原,他的意思是你们往南去叶尔羌就行了——跟着我大明天兵一道去。等天兵击败了残元,他们让出的地盘就有你们一份。
为何要这样安排?因为西域太大了,明军骑兵虽然装备好,但因为是半具装配置,机动能力肯定不如蒙古骑兵,所以高务实需要有一支可供驱使的蒙古骑兵为朝廷平息一般性的叛乱,或者做一些需要兵贵神速的活儿。
在高务实的计划中,将来西域这一块的兵力配比就是明军步骑作为核心主力,主要驻扎在伊犁河谷和几处重要城池,而收降的蒙古骑兵则作为机动兵力动态部署。
如此一来,大战双方配合打,小仗蒙古人摆平,而朝廷则可以省事省力又省钱,简直赢麻了。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对待,总之大战略就是这样。
按照这样的规划,今后镇守西域需要的蒙古人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把整个瓦剌诸部全部收编,那么诸部人丁恐怕有五十万以上。为了震慑住这么多近乎全民皆兵的蒙古人,朝廷在西域不说屯驻十万大军,怕是至少也得有七八万上下,而这是财政上绝对不可接受的。
如此,只接受大概二十万左右的蒙古人,他们平时能聚集起来的骑兵大概就只有五万以内,这样朝廷屯兵少则三万,多则五万也就顶天了。
考虑到高务实还有个经济向的“伊犁河谷发展计划”,彼时屯兵三五万,这个规模应该就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太大的压力,而双方加起来的总兵力也有八至十万,仗着明军武器装备优势,足以应对更西边的一切威胁,包括沙俄——沙俄核心在乌拉尔以西,运输能力同样限制了他们的力量投送。
高务实将这些思考向皇帝和盘托出,朱翊钧听得连连点头,认为自己这位发小首辅考虑问题真是极合自己的意,完全是走一步看三步,还把长期治理问题都规划得极尽清晰,自己听了只需要点头就好。
要是朝廷大臣个个都能做到这个程度,朕何忧哉!可惜啊,务实就这么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