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仰观众星(1 / 3)
一连十日,重揆都往返于兴福宫与宗正寺之间,四册《高祖创业录》很快读完。
《创业录》所载内容从坚昆部内迁写到神武帝乾光三年六月封赏功臣为止,终章末尾即是一串受封者姓名及简略生平。
神武帝元忠节取得天下后,于乾光二年三月朔日封赏有功将臣,封爵者基本是追随神武帝内附的部落豪酋以及二王之乱前投效的河西士人,共计册封国公十人、郡公以下四十八人。首次封爵刚过一年,神武帝于乾光三年五月间再行封赏,此次受封者除神武帝旧臣外,有不少是二王之乱时才归顺神武帝的故秦旧将及中州高门,共计册封七十五人。两次封爵被合称为乾光大封,受封功臣则被称为乾光勋贵。
乾光大封不仅是封赏功臣,同时也确立了国家封爵制度。国朝制度,皇帝之下至贵爵位为亲王、郡王二等,属于皇族独享,王爵之下设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公爵设国、郡、县三等,侯爵设郡、县二等,伯、子、男仅设县一等,异姓勋贵授爵止于国公,有殊勋者或能追封郡王。
在乾光大封中除八姓九公之外还有一人受封国公,此人甚是特殊,即商国公——杨愍。杨愍封爵时年仅七岁,其姑母是神武帝正妻、孝恭皇后杨英娥,祖父则是故秦梁王杨茂。
杨秦宗室在二王之乱中举族荡灭,仅存杨佑与杨愍二人。因杨茂是前朝亲王,又是神武帝岳丈,所以杨愍虽未立寸功,却能在冲龄封爵国公,享受天家厚待。
读毕《创业录》,重揆又与燕王攀谈起来。
“当初孝静帝驾崩,先帝为何不立杨愍为帝呢?”
“商国公不是太武帝子孙,血脉疏远,不能服众,况且以当时天下格局而言,天命已移,何必多此一举。”
“也对。民间传闻孝静帝是被先帝毒杀,叔祖认为此事可信否?”
“殿下既说是传闻,岂能轻信?垂髫小儿如同水上浮萍,平安长大已属不易,何况身逢乱世。孝静帝历经灭族大祸仍能侥幸生还,想必耗尽了运数,寿命又岂能长久。先帝继大宝、登帝位,乃是顺天意、承时运,受天下万民所仰,何需鸠杀幼童此等卑鄙手段。”
“叔祖言之有理,那商国公杨愍有后嗣吗?”
“有,商国公于太和四年薨逝,长子崇古于次年袭封嘉平县侯,现任尚乘奉御,次子崇礼,现任金吾卫司录参军。”
重揆方才记起,那位每次在国家大典上为皇帝引导辂车的文弱奉御原来是前朝血胤。
大夏开国之君神武帝御极三十五载,当今至尊继位至今已有二十年。若视乾光大封中受封者为初代,伴随着光阴流转,乾光勋贵中许多世家已经传承到三、甚至四代。遥想立国之初,满朝公卿大多出自乾光勋贵,其中神武帝赖以起家的瀚海八著姓最为尊贵,出将入相、腰金拖紫、声威煊赫,世人莫能仰视。
无奈古谚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五十五载光阴流逝,乾光勋贵中却有不少豪门正在日渐远离朝廷中枢。八著姓及一干瀚海权贵后嗣饱享数十年安乐太平,日益荒废武事,但舞文弄墨又远不及那些诗书传家、雄据庙堂数百年的衣冠高门,逐渐蜕化为只知清谈享乐的纨绔膏粱,更有不堪者失爵夺官、散尽祖业,彻底没落了下去。八著姓传承至今,费国公、虔国公、汝国公三家先后因朝局变故被夺爵,汝公、虔公两族迁出洛京,费公岳门第虽在,家主岳维山眼下仅封爵安川县男,复封国公之请屡屡被皇帝驳回。
以上种种朝中情形,重揆虽有耳闻,却不十分清楚。皇帝虽未特意限制重揆日常起居,但历朝历代东宫交往外朝都是大忌,本朝也不例外。重揆平日深居东宫,只同詹府有往来,极少探听朝政,朝臣不得圣意也不敢私下拜会储君,宗室中除了燕王外几乎无人与太孙熟识。重揆对朝政所知甚少,平日依靠韩叔同、幼禾等几位亲信探听些散碎消息。
八年前,重揆以皇帝嫡孙、中山郡王的身份被册立为皇太孙,成为国朝新储君。当时朝野内外议论凶凶,不乏反对建储之声,只是让皇帝弹压了下去,其中有几人言辞颇为激烈,直斥重揆为罪臣余孽。饶是皇帝在动用极刑上甚是谨慎,也将为首者处斩,胁从尽数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