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1 / 3)
天启二年——1622年春,随着来自汉地的移民到来,再加上近期陆续收服的一些周边小部族,北华的总人口已经接近三十万。
此时一万人的北华常备军没有变动,但由于人口增加了很多,相应地处于兵役年龄的青壮男性也多了,又增编了两个卫。
现在北华除一个常备军卫所外,轮换的卫所也已达到七个卫。共设有八个卫,四万多人的武装力量,在漠北草原已经是拥有人口和军队最多的第一大部族了。
去岁播种的五十多万亩粮食又获丰收,鉴于当前北华以肉奶为主的饮食结构,每家收获的粮食在交完赋税后根本吃不完,为了不打消百姓种粮的积极性,北华政府对百姓多余的粮食进行了收购,并保证每年都会对粮食进行官府收购,让百姓们放心耕种。
对于官府敞开量收购并不需要的余粮,很多北华将领表示了不解,按大家的意思,既然粮食已经够吃了,就没必要还继续鼓励种粮。
现在官府收购的粮食那么多,保存成本高不说,一旦保存的不善还会造成大量浪费。并且,北华官府也没钱啊,再这样包揽下去,北华的财政收入根本就不够,迟早要破产。
但是马爌力排众议,建议粮食才是在这个世道立足的万物之本,咱们吃不完可以卖给蒙古人呀,可以交易给任何缺粮的人,并且今后每年还有移民和新投奔的人,要预留粮食给他们。那些人为什么会主动投奔咱们?大家想过没有?就是因为投奔咱们北华后可以吃饱饭,就因为咱们北华有粮食。
再说,漠北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温度湿度也不高,很利于粮食保存,放个几年也腐败不了,综合的贮存成本很低。
另外,漠北气候无常,咱们来后的这三年发展太顺了,大家都没见识过漠北气候的可怕,但大家必须居安思危,漠北的夏季会经常有寒潮低温灾害的,往往一个夏季寒潮和极端低温天气,就会导致当年播种的粮食颗粒无收,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北华至少要保存一年的余粮以备万一。
马爌的这一番分析见解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算是为北华继续鼓励种粮定下了基调。
去年来到北华的四万多新移民已经安定了下来,北城的金矿开采亦渐入佳境,每个月至少都有近千两黄金被提炼出来,陆续还有周边小部族主动投靠,此时的北华进入了全速发展期。
此时北华的发展速度和生活水平,已经让新移民和留下来的人感觉到前景光明,跟已经水深火热的大明北方诸省比起来,北华的生活简直不要太好,汉人百姓之中再没了三心二意想要返回大明的人。
不过此时的北华虽然已经逐渐强大,但还不想通过战争来扩张实力,因为军队的建设还没有完成,和南方草原上的漠北咯尔喀三部比起来,战斗力并不突出。
主要是火铳的装备进展缓慢,改装完那五千多杆鸟铳后,因当时的生产力所限,导致全新燧发铳的制作非常缓慢,三年时间也只新制作了五千多杆,勉强可以让一万常备军普及,至于那些轮换卫所军基本还是冷兵器。
四万军队的训练水平也差强人意,远远达不到马爌的期待,虽然在马林和刘源看来,北华的军队已经非常强大了,以他们按照过去大明军队的标准来看,现在的北华士兵个个身体强壮,装备精良。并且由于少数民族士兵占了一半,显得整个北华军队的骑术也好像非常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