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的创作故事一(2 / 4)
知道必须做出人生选择,而有难言之隐,内心矛盾,这也是每个人生存于世必然有的困惑,是每个人人生中的必然经历。但是作者又加上“不敢言”,可以推论他是因为面对什么人的时候,想说又不敢说,让读者推想这个人到底是什么人,以致于让作者谦卑尴尬?
首尾两句结合起来,推论起来看,应该是在作者“泻水置平地”的时候,某个人出现了,看到他的傻动作,并且不是仅仅一次“泻水”的傻动作,经历了一番质问之后,才会有作者尴尬的发生。能在作者做如此私下动作的被遇见,应该是作者最亲近的人,所以,要么是作者害怕的长辈父母亲或者老婆之类的人。这里仅仅从文字上不能完全看出来。
接着看第二句。
第二句的“人生亦有命”,刚好衔接第一句,可以理解为——何况“人生亦有命”——每一个人的出生都不是自己能选择的。具体来说,出生的时间时代,出生的地点方位,出生的家庭环境,出生的社会文化环境……等等,都不是自己能选择的,都是命运已经定下来了的,于是,“安能行叹复坐愁”呢!
接着看第三句。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结合第二句,可以看出作者可能是一边倒酒喝酒,一边唱《路难》,宽慰自己,借酒消愁,发泄情绪;又一边“泻水”,一边“行叹”,有时候会“坐”,发呆,思考……反正,心里面充满着“愁”。“愁”自己不能控制的命运,以致于最终“断绝歌《路难》”,有了决绝和觉醒。
如此多的动作和如此失态,可见作者是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终究一无所获,自己一无所用。——他心中的“愁”,是“烦愁”,因为面对现实而充满了无奈,对将来充满了灰心与丧气,面对“某人”,他充满了自责和愧疚。
该句中的“断”,是自己“断”呢还是他人“断”呢?于是,回到前面的疑问——能让作者谦卑尴尬的人到底是谁呢?这个谁,存不存在于在诗歌中的情境中呢?
稍作思考,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就看这个谁是在当场,还是在作者心里面。
如此这般,我们基本就可以就入第二个方法过程了。
下面做小结,把三基建立起来。
1、思想感情基点——抒发付出极大努力终无所获的最烦愁苦闷的心情,以及决绝觉醒之志。
2、语言表达基点
首句——叙写倒水看水之事,含蓄写——付出极大努力终无所获的最烦愁苦闷心情,以及决绝觉醒之志——的表现;
第二句——融边走边叹气又坐立不安的事,进入议论,并用反问抒情,抒发付出极大努力终无所获的最烦愁苦闷的心情,以及决绝觉醒之志;
第三句——叙写借酒宽慰和消愁,断绝歌唱《路难》,抒发付出极大努力终无所获的最烦愁苦闷的心情,以及决绝觉醒之志;
第四句——抒发付出极大努力终无所获的最烦愁苦闷的心情,以及决绝觉醒后,尴尬地自问自答“不敢言”,含蓄地表达再出发,继续努力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