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的创作故事一(3 / 4)
3、艺术手法基点
第一句——对付出极大努力终无所获的最烦愁苦闷的心情,以及决绝觉醒之志的最精炼地记叙;
第二句——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最精炼地抒发付出极大努力终无所获的最烦愁苦闷的心情,以及决绝觉醒之志;
第三句——把付出极大努力终无所获的最烦愁苦闷的心情,以及决绝觉醒之志融为一体的最简炼记叙;
第四句——最精妙设问,最含蓄地表达再出发,继续努力的心志。
二、查找并整理资料,以基点为准,整理信息,明确与作者创作有紧密相关的信息点,如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
作者简介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sd省郯城县,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杀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与创作有关的经历
公元415年,鲍照出生在南东海郡(今江苏镇江一个普通家庭,这在当时属于“寒门”。他的少年时光是在农耕年华中度过的,小小年纪就要帮助家里从事田间劳作,但是鲍照依然利用闲暇时间读书识字,坚持半耕半读,劳动与学习两不误。
鲍照坚持不懈地学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获取了不少的知识,也凭借着自己的刻苦用功成为了有才华的少年,敏而好学的鲍照也逐渐学会了写诗。艰苦的环境锻造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坚定了靠知识靠才华出人头地的想法。
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人才选拔制度下,要想出人头地,得付出很大的努力。那么鲍照凭借出身显然是无法获取认同的。
出身寒门的标签无法阻挡鲍照前进的步伐,他立志要通过才华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在这样的志向抱负之下,鲍照踏上了自荐之路。
可惜一路下来,得到的只有闭门羹,他始终得不到赏识。要么是嫌弃鲍照的出身,要么就是让鲍照等待,可是一等音讯全无,无奈之下,鲍照只能回到家中。
怀才不遇的苦闷让鲍照一度陷入消沉,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在《拟行路难》一诗中,鲍照如是描述了他此刻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