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争论不休(3 / 3)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禹娶涂山氏女之涂山,在江州涂山县”。江州即今天的渝城,涂山也就是今天的南山,此前在石壁上镌刻还有‘涂山’二个大字,现在渝城的南岸还有涂山镇,有涂山寺。
渝城人对夫归石怀有深厚的感情。还传说当时涂山氏到夫归石等待大禹王归来,在经过一片河滩时,在那里哭泣,有好事者还为这块河滩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禹妻涂山呱呱哭泣处”,还给这片河滩起名为“遮夫滩”。元代的贾元曾立《涂山古碑》,当时就称为“滩曰遮夫”。
明代时,有个曹汴的人,写了《重建涂山禹庙碑》文,说:“龙门抱其下,涂洞峙其左,遮夫陈其右,始俨然古涂山国之故宫也”。所谓的‘龙门’是指原江中的巨大的石梁,石梁断处,犹如双龙拱卫,古时称这叫龙门浩,也是古巴渝八景之一‘龙门浩月’
‘涂洞峙其左’即指现在的老君洞,在过去称为涂洞,后来才改名为老君洞。‘遮夫陈其右’早于西汉就有其名,当地人亦称为‘乌龟石’。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这块夫归石渐渐的移入了江心,清代时修撰《巴县志》时,就有这样的记载:“朝天门江心巨石,昔时鹧鸪多集其上,钩辀格磔,啼声到晓,一名鹧鸪堆,或曰本名遮夫堆,又名望夫石,涂后故迹也。”
余老板讲到这里时,有一个浙江的商人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了:“涂山怕是不在渝城吧?我们浙江也有涂山。”
省命传音于我说:“你出来解释一下吧”我听后忙说:
“此事是这样,关于涂山的这个事,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唐代时就有四种说法,有个叫苏鹗的人,撰写了《苏氏演义》,其中说:‘涂山有四,一者会稽,二者渝州,三者濠州,四者宣州当涂县。’”
会稽之说,见于《越绝书》记地传中,记载说“涂山者,禹说娶妻之山也,去县三十里”。汉代人赵晔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两国的历史写了一本《吴越春秋》,说:“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之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与应娶涂山,谓之女娇。”
江州之说,也是起于东汉,在《后汉书》郡国志中的巴郡江州中有记载。不过这是一个引用文献,是西晋人杜预注解《左传》时说:“江州:杜预曰,巴国也,有涂山,禹娶涂山华阳国志曰:帝禹之庙铭存焉。”
濠州之说,也是出于西晋杜预所注《左传》:‘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杜注”涂山在寿春东北。’《太平寰宇记》所记濠州,以及《读史书舆纪要》中记载相同,说涂山‘在怀远县东南八里,高213丈,山前有禹会村。’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过一首诗,名字叫《濠州七绝涂山》:诗是这样写的‘川锁支祁水尚浑,地理汪罔骨应存。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诗中所题禹会村,在近年来考古工作中有很多的发现,直指大禹在涂山的诸多问题,目前学术界讨论很是热烈,应引起关注。
第四种说法,即当涂之说,这个说法来源于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他所写的《水经注》中江水中说:‘江州涂山,有夏禹庙,涂后祠,九江当涂亦自亡。’这个说法也见于《后汉书》郡国志中。唐人所注《帝王世纪》亦有记‘禹后诸侯涂山。’东汉有个应劭,字仲远,少年时好学,博览多闻。他对这个问题说解时的答案为“山在当涂”。
实际上除了以上四种说法,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河南中岳之说,此说见于《汉书》武帝纪:‘春正月,行幸缑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崇嵩,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荅,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唐代的颜师古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经,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华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个记载也见于《淮南子》中。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第六种,是夏县之说。此说也与郦道元写《水经注》有关系。他说在涑水,“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念本园,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这个地方在山西的夏县,也就是今天的运城一带。
实际上,这六种说法,在先秦文献中都没有很详细的记载,后人只是转录和转记。
余老板问我:“你说哪一种说法最可靠?”
这句问话让我语塞,无法回答他,我片疑后说:
“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考古资料的支持。当前工作最好的是在禹会村,而文献研究,河南、山西、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各有千秋。此点,河北做的工作最差,大家都在争大禹,而没有人去否认大陆泽,而否定着只是河北人自己,当年的鲧堤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
此时,姬文命说:“我累了,想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