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案首?(1 / 6)
童生试结束之后,一群人在一个屋里阅卷。
阅卷是个非常枯燥的工作,因为大部分答案都是固定的,他们要千篇一律的阅读同一份卷子,还要检查其中有没有缺字漏字错字。
看一份试卷都有可能看花眼,更别说这么多份。
为了避免看错,一份试卷要通过五个老师,才会确定成绩,这么一来阅卷老师的工作量就更大了。
工作量大,还限时,还限制活动。
种种原因让这些老师身心俱疲。
好在工作早晚都是有尽头的,阅卷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不合格的早已淘汰出局,剩下的就是确定排名了。
这个工作可不是几个阅卷老师可以确定的,学政大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他的面前摆放着三份试卷,旁边一群老师在诉说着自己的观点。
“大人,这三份试卷默写和算数均为满分,就是在感悟和译文方面也是各有千秋,不过第二份试卷的书法已经小窥门径,看得出下了一点功夫。”
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就是,这个学员虽然不知道是谁,但是家学渊源肯定不错,也就是家境肯定好,而且有名师指点,否则书法练不到这个水平。
学政大人自然也听出来了,这样的人立为案首的确可以买个人情,若是恰好认识的,那就更好了。
不过学政大人什么都没说,只是拿起试卷看了起来。
不错,释文一看就是名师指点的,字也不错,只是这感悟匠气十足,一看就知道是写了无数遍,经过老师修改的“标准答案”。
但是感悟这种东西,哪里来的标准答案,不过是在猜测阅卷官的心思罢了。
若是考状元,不,哪怕是考举人,这么做都无可厚非。
可童生试,考试的大多都是孩童,少年,问他们感悟,更多的是在考察他们的赤子之心。
但是这份试卷显然什么都考察不出来了,甚至这个所谓的感悟,究竟是学生自己的,还是教导他的老师的,都分不清楚了。
这样的试卷立为案首,日后的学子会不会有样学样?
更糟糕的是,他的老师会不会日后就按照这个模式教导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