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战(4 / 4)
真宗搞不清楚三根手指啥意思,联想到自己交代曹利用一百万的额度,猜想岁币是三百万,三百万一想就肉疼,再想想辽军退兵了,算了算了也能接受。
曹利用那边拟定万所有细节之后也回来了,直接找到真宗汇报,皇上谈成了,咱每年给辽国岁币三十万,还是十万两银子二十万两布帛,不用全给成银子。
真宗一听这简直是大反转,还以为是三百万呢,最后直接只花了十分之一,非常满意。曹利用也非常满意,终于按领导规定的额度完成了和谈,不用被砍了。
于是接下来两国交换国书,约定:
1、每年北宋向辽国提供白银十万两,布帛二十万匹;
2、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纪比辽圣宗大,两人约为兄弟,宋真宗为兄;
3、两国维持边界现状,不再对对方国土进行追索,边界不再修筑城池或进行其他任何军事活动;
4、双方有任何违法之人越境逃亡的,由当地政府交由各自原事发地政府处理,不徇私藏匿;
国书最后双方约定,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
两国不知道的是最后这一条才是真正的魔咒,一百多年后一语成谶。
不过对于当时而言,辽国保住了面子挣回了岁币,这生意不亏;北宋解决了战争压力也保留了面子,辽国皇帝是北宋皇帝的弟弟,过去兄弟俩干仗留下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哥哥每年给弟弟搞点儿经济援助照顾照顾弟弟,也不算过分,都挺好。
写到澶渊之盟,我专门查了查相关的史料,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景德元年岁入钱帛粮草、丝绵、茶盐酒铁的全部收入是736多万,银子单位是两,其他物资基本上也是按照相应的等价物来计算的,由于当时还是宋朝,还没有张居正搞一条鞭法统一税收,国家经济都是钱粮物资杂糅在一起计算的,不过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大概估算的出来,给辽国的岁币3万,基本上占国家gdp的不到5%,这笔钱对朝廷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加上和平带来的军费节约,这钱花的物有所值。
澶渊之盟创造了一个经典的谈判案例,对于北宋来说,河北失联,主力王超靠不住,仅凭着一座澶州城,误打误撞干掉了辽军主帅,皇帝亲临战场增强士气,争得了谈判的筹码,最后严守三十万岁币的底线,实现了谈判目的,北宋朝廷取得了谈判的胜利。
对于辽国来说,国土维持了现状,凭空每年多出来三十万岁币,对面的皇帝比咱皇帝年纪大让辽圣宗喊哥,认个哥每年多出来这么多钱,辽国直接全部用来赏赐给辽国民众,老百姓非常满意,我是辽圣宗我也觉得这哥认得值,辽国上下也都觉得谈判谈赢了。
由于和平的到来,宋辽两国在边境开设了大量的榷场,两国民间开始了大量的贸易往来,北宋的茶叶、丝绸、香料手工艺品纷纷进入辽国,辽国的牛羊、人参卖到了北宋,没有战争,老百姓小日子过得滋润多了。
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御井街,有一处“回銮碑”,就是澶渊之盟签订后寇准亲自手书的《契丹出镜》,字体苍劲挺拔,千百年过去,仿佛还散发着寇准的万丈豪情。
辽军退兵之后,澶州城兵临城下的元凶,坐视敌军入寇的宋军主帅王超遭到了大量的弹劾,真宗觉得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了,算了,不再深究了,仅仅是免去了王超大军区主帅的职位,换了个防区到河阳去做了节度使,再到后来王超病死之后还封了爵位。
大是大非问题拎不清,对王超这种国家的罪人给予厚待,真宗这种做法让多少为大宋战死沙场的英雄们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