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谈“时序”(1 / 1)
时代不断地演进,质朴和华丽的文风也跟着变化。古往今来的写作情况和道理,大概还可以论述一下吧?从前在唐尧时期,恩德隆盛,教化普及;所以老百姓做《击壤歇》,儿童们也唱《康衢谣》。接着是虞舜时期,政治昌明,百姓安闲;于是舜写了《南诗》,群臣也与他同唱了《卿云歌》。这些作品为什么那么完美呢?主要由于心情舒畅,所以诗歌音调也是安乐的。
到夏禹治理好国土,各项工作都走上轨道,所以产生了歌颂的作品。商汤英明严肃,因而出现了《诗·商颂》里的《那》诗。后来周文王恩德隆盛,这时《周南》中的诗篇,体现了当时作者勤劳而无怨言的思想;文王以前,大王的教化很淳厚,所以《豳风》里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快乐而不过份的心情。但是后来厉王、幽卫时期政治黑暗,因而《大雅》里的《板》、《荡》等诗充满愤怒;平王时,周室渐渐衰落,于是出现了情调悲哀的《王风·黍离》。这些歌谣写作的道理,是和时代一起演变的;时代像风一样在上边刮着,文学就像波浪一样在下边跟着震动。
到春秋以后,列国群雄互相争战;儒家经典不被重视,诸子百家风起云涌地出现了。这时韩、魏诸国以武力为政,燕赵诸国相信权谋;而秦国对于韩非所谓五种害国的蛀虫,商鞅所说五种害国的虱子,都控制得很严格。
只有齐、楚两国还颇有文化学术:齐国准备了大公馆,楚国扩大了兰台宫,来款待贤人;孟子到齐国去做贵宾,荀子到楚国去做兰陵令;所以齐国的稷下就传开优良的风气,楚国的兰陵也形成美好的习俗;邹衍以谈天称著,骀以文才驰名;屈原的诗篇更可媲美日月,宋玉的文采也美如风云。从文采上看他们美好的言论和著作,简直超过了《诗经》;可见他们光芒四射的幻想,来自这时纵横驰骋的不平凡的风气。
我读了这段体会了时代和文学的关系,文学就像是时代的风向标,随时代的变化起伏跌宕,风吹麦浪,齐国楚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就是今天的山东和湖南湖北一带。中国人的思想,没超过诸子百家的时代,从诸子百家一脉而来,流传于世,运用至今。
刘勰继续谈到。到了汉代,继秦始皇焚书之后,高祖仍崇尚武事,戏弄儒生,忽视学术。虽然他只草创了礼仪和法制,没来得及讲究《诗经》和《尚书》,但还能写出《大风歌》和《鸿鹄歌》,可以说是上天赋予的杰作。
到了惠帝、文帝和景帝时期,对经学的研究虽已兴起,但不重视作家,如贾谊、邹阳、枚乘等重要作家都压抑在低级官位上,也就可见一斑了。到武帝时,很尊崇用儒学来润饰大业;礼制和音乐都发出光彩,文学创作也活跃起来:汉武帝在柏梁台上欢宴群臣而赋诗,在黄河岸上作关怀百姓的《瓠子歌》;用蒲轮的车子去邀请枚乘,用盛筵款待主父偃;提拔对策好的公孙弘,称赏善于草拟奏文的倪宽,砍柴为生的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曾经洗涤酒器的司马相如也成了中郎将。此外,如司马迁、吾丘寿王、严安、终军、枚臬等人,口头上既善于应对,写作方面也很丰富;他们遗留下来的成绩,谁也比不上。以后昭帝和宣帝,都继承了武帝的功业,使学者们活跃在石渠阁中,有空还聚会写作,因而集合了不少辞赋的能子,创造了文辞华美而又能启发人的作品;于是王褒等人,都做了官。
从元帝到成帝,很注意古书,也重视高明的议论,打开了金马门来搜罗人材。这时扬雄努力写赋,刘向整理经典,都是很好的了。从汉代开始到成帝、哀帝,虽然超过了一百年,作家也有了很多变化,但大概的趋势,都是学习《楚辞》,屈原的影响,显然是存在的。
从哀帝、平帝政治衰败以后,光武帝重建东汉王朝;他只惦记着准能得到天下的预言,却不关心文学艺术。但是杜笃因诛文做得好就减免刑罚,班彪因起草奏文被赏识而做了县令;可见光武帝虽然没有广泛搜罗文士,但也没有完全不理会。到明帝、章帝两朝,较为尊崇儒学;在辟雍里学习古礼,在白虎观研究经学。这时班固撰述国史,贾逵作《神雀颂》,刘苍写了不少好文章,刘辅也著了《五经论》。天子与藩王的典范,就发出相互辉映的光彩了。从安帝、和帝以后,直到顺帝、桓帝时期,则有班固、傅毅、崔驷、崔瑗、崔实、王延寿、马融、张衡、蔡邕等大量作家。
此外,还有不少大儒,他们都颇有才华,其中文章做得好的,就不必一一列举了。不过东汉作家走的道路和以前不同,他们在文采和思想内容上,是依据儒家的经典,这是因为他们有政治经验,又不断讲述经学,所以渐渐接受了儒家的影响。后来灵帝喜爱文学,曾著《黄羲篇》一书,并召集文士到鸿都门写作。可是,乐松等人,却引来一些不学无术之辈,所以扬赐称之为“兜”一类的坏人,而蔡邕则比之于弄臣。他们的文风和作品,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汉末献帝时政局扰乱,文化学术界也随之动荡不安,直到建安末年,天下方才渐渐太平。曹操居丞相和魏王的地位,很喜爱诗章;曹丕身为魏王太子,善于写作辞赋;曹植是豪华的公子,更写出不少珠玉般的作品。他们三人都重视文才,所以吸引来许多优秀作家:王粲从荆州来归顺,陈琳从冀州来听命,徐斡从北海来从仕,刘桢从东平来归附;应场运用兵丰盛的文思,阮瑀以施展才华为乐趣;还有路粹、繁钦之流,hd淳,、杨修等辈,都有威仪地优游于诗酒之间,从容不迫地周旋于筵席之上,下笔而成高歌,挥毫可助谈笑。试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慷慨激昂。的确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风气衰落,人心怨恨,因而作者情志比较深刻,笔意比较深长,作品也就常常激昂慷慨而气势旺盛了。
到魏明帝继位,自己能写作诗歌;同时也搜罗文士,设立崇文观。何晏、刘劭等人,都相继发挥才华。在以后几代年轻皇帝中,只有高贵乡公尚有文才:他举目就有了文章,发言便成了理论。这时还有正始年间留下的风气,作品风格比较轻淡,嵇康、阮籍,应璩、缪袭等人,都活跃于当时的文坛上。
可见刘勰是一个非常了解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