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明德(1 /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之],既是指古代的先辈、古代的圣贤,同时也对应着在修行大学之道当下修行的人。大学之道是一种圣贤之道,是先辈的圣贤们已经通过了自身的实践最终体证、验证了的修行的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不断地接近真理、证得真理,最后成为大人和圣贤的修身实践之道。《大学》通篇都是对于这种修身之道、实践之道的阐述,古代的圣贤先辈是这样修行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和实践大学之道,同样要遵循与古代圣贤们无二无别的修行之道,因为这是已经经过古代的圣贤们实践过、证明过的可行的道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里有个词叫天下,这个天下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修行者本身他生命时空中所有的一切就叫做天下;另外,当他将这种自性本心的光明性德应用到各种不同的领域中去的时候,这个天下也是指所有一切的领域,它并不特指某一个领域,而是指所有的领域。所以说这个天下它其实是周遍一切的意思。就像佛家经常用十方三世这样的一个词去代表一切的时间和空间。而在儒家中经常就用天下这个词来代表所有的领域。
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说修行者已经将自己的自性本心本自光明的性德完全显发了出来,这种光明的性德不仅充满了自己生命的所有时空,而且还能够让这种光明性德化为智慧的妙用,自然地应用到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情境、一切领域。换句话说,也就是在自觉、觉他这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圆满的境界。这样一种境界就叫做明明德于天下。
一个修行者要想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要先治其国。
这里的“国”,就相当于比“天下”这样的境界要低一级的境界,因为“天下”已经代表了他生命中所有的时空,而“国”就相当于还达不到这样的圆满,有一定的不足,有一定的界限,有一定的边界。如果用当今时代与时俱进的概念去看待什么是“天下”什么是“国”,那么“天下”就代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国与国之间,同时也是指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而同归于道,同归于大人之道,同归于圣贤之道。这样的一种境界就叫做“天下”,即“天下大同”。天下大同,其实就是圣贤之道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先治其国,这个国的范围,在古代其实是指一个城,要比现在我们说的国家的概念要小一些。将这种圣贤之道、大人之道,应用到一个城市,应用到社会,应用到国家的治理当中,就是治国。
如果从观心修行的角度而言,那么这个治国的境界就相当于在已经见到了自性本心之后,能够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但是还达不到一天24小时分分秒秒都能安住在自性本心的境界,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就是“治国”,达到了就是“天下”。
虽然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是基本上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应对各种情境时,也都能够以自性本心的智慧去应对。也就是虽然尚未达到自觉觉他圆满的境界,但是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应用自性本心的智慧。
治国的治,是治理的意思,在大学之道中,这个治,是从人的自性上,从本性的智慧上去进行这种智慧的应用。而在治国之中,其中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就是君王,就是这个君王怎么样,一国之君怎么样。而这个“君”在修身之中,其实就是指我们的心,这个君必须是明君,明君才能很好地治国,而不能是昏君。
那什么是明君呢?明君,就是明明德之君,如果尚未明明德,那么这个君就是昏昧的,无明之君就是昏君。当一个修行者见到了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光明性德之后,他的心——这个君王就从昏君变成一位明君了。而明君治理国家,治理我们的生,命,是以本心的智慧而治理,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治理,是一种道法自然的治理。它是合乎大道的治理,这种治理就是不断的深化大学之道、大人之道、圣贤之道,不断的深化明明德,不断的深化亲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六治之治》,对于这个“治”有一个比较详细的分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的简书中搜索一下。
以自性本心的智慧来进行修行和应对生命中的各种情境,这样的一种治理,它本身就是一种“道治”,而不是一种“人治”。同时这个“治”,以自性本心的智慧去治理,它也是一种自治。这个自治就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自然的就会去利益万物、滋养万物一样。所以说这个“治”它又含有这种自然而治的意蕴。人们形容一个比较好的时代时就称为“天下大治”。“大治”在这里就代表一种境界,即“道治”。自治本身即是一种符合大道的自然而治的这种境界。
欲治其国者,先起齐家
家,相比国来说,它的范围就更小了。基本上就是你自己身边非常亲近的人,就是你的家人。在古代这个家指的是“家族”,九族以内都可以称为“家”。但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城市里,“家族”基本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家”也就从“家族”渐渐地变成了“家人”。
家,从观心修行上来说,其实就是指你的内心,你的内心以及自己的这个身口意的行为,也叫身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