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让生命充满诗意(1 / 2)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首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大学》中有很多句子会引用《诗经》的内容呢?通常儒家经典给我们的印象是非常严肃、规矩甚至有些古板的感觉,但其实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在孔子的教导以及他本人的言行之中,都是非常倡导“诗意生活”的。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本书,叫做《孔子随喜》,作者是台湾作家薛仁明。他从生活化的角度解读了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孔子。在他的,孔子是非常有诗意的,非常崇尚诗意的生活,是一位很诗意的圣人。孔子不仅是圣人,更是一个有诗意的人。
儒家之所以留给我们一种严肃、刻板的感觉,是由于后来的统治者将儒家思想定为了官方主导思想之后,不断体制化、教条化造成的。这种体制化和教条化使得一个非常鲜活的有诗意的生命,变成了在庙堂里高高在上的严肃、崇高的圣人。但其实在孔子本人生活的时代,孔子以及孔子所倡导的思想并不是这样子的。孔子非常提倡弟子们读《诗》,并把《诗》定为“六经”之首(《诗》、《书》、《礼》、《乐》、《易》、《春秋》,由此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程度。
孔子为什么非常提倡弟子们去读《诗经》呢?《诗》在孔子那里,有一个精辟的阐述,叫做“思无邪”。也就是说《诗》代表了人们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超越的境界。这种境界远离了柴米油盐,远离了生活中的各种烦恼,达到了一种清明、自在、祥和、向上的非常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
所以我们读《诗经》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句子非常优美,它不光是文字优美,而且它有一种韵律。在古代,《诗》其实是唱出来的,是一种民歌。在民间流行的这种诗歌广为传唱,被采集诗歌的官员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诗经》。而《诗经》中这些民歌所传达出来的精神风格,正是孔子希望能够传递给弟子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这样的精神之中,它并不是一种严肃刻板的,而是在内圣外王的境界之中,同时还有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超越的、诗意的境界。
这种境界相比道家的出世境界而言,没有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它是一种人间的感觉,而不是逍遥于世外。所以我们读来会感觉到很贴近我们的生活。
比如说这里面的句子,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段话如果把它翻译出来,就变成了形而下的一种语言。所以说诗最好是不翻译,如果把它翻译成白话,就失去了诗独有的诗意和韵味。但是因为古代语言跟现代语言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现在很多人读《诗经》已经读不懂了。《诗经》其实是古代的民歌,就像我们现在唱的流行歌曲一样。你不会不懂流行歌曲是什么意思,在那个时代,《诗》就是古代人的流行歌曲。所以对于这段从《诗经》中引用的内容我们可以简单地翻译一下以便于理解。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当桃花盛开的时候,桃林非常的茂密青翠,风景非常的优美。这时,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出嫁了,来到了她的婆家。由于这位姑娘贤良淑德,因此全家人都非常的和睦、和美,其乐融融。这就是这段话的意思。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当一个人的内在具足了这种本自贤淑的品格时,这种品格就会自然地流露在她的言行之中,能够使整个家人都很和睦。以具足了这种品格的人为典范,就可以教化、感化更多的人。国人,就是能够被其品德风范影响的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从《诗经》引用的这些内容,说的其实都是家庭关系。前面说的其实是婆媳关系,这里说的是兄弟关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引用《诗经》的时候是有先后次序的,说明即使在古代那个时候,婆媳关系对于一家人的和睦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把它放到了最前面。然后接下来影响家人和睦的关键因素就是兄弟关系,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相互谦让,家庭才能和谐。以和睦和谐的兄弟关系为典范,就可以将这种品格和精神传向整个社会,使整个社会都崇尚这种相互谦让、互敬互爱的美德,从而使家庭、家族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都非常和谐、太平。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仪不忒,仪,就是一个人的仪容、举止、威仪。一个人良好的言行风范看起来很有威仪感。特立独行的、不为大众所接受的奇怪的言行,则属于乖僻的言行。“其仪不忒”,就是说我们的言行举止要规矩、庄重,与人交往时注意尊敬别人,符合社交的礼仪。“正是四国”,四国,即四面八方,四面八方的地域,四面八方的乡村、城市、国家等;可以成为方圆百里所有人们的做人做事的典范。由于这种典范的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都能够保持良好的风气,彼此之间相互敬重,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得到很好的治理。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一个修学大学之道的人,不管他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不管是父亲还是儿子,兄长还是弟弟,他都可以作为人们行为的表率。足法,就是足以使人们去效法他。“而后民法之也”,这里出现了一个“民”字,说明前面所说的是指君王,或者是一家之主、一城之主,一邦之主,一国之主。当主导者能够身体力行的成为家族中的为人处事的典范时,就可以带动受其影响的所有人都去学习效法他的行为。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以说治国的道理与在家族中使整个家族和睦的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