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1 / 1)
苏烈将杜元方带到其叔父杜如晦面前,于芙蓉也见到了自己的阿哥于志宁,苏烈初次见到大舅哥于志宁以及多年未见的阿哥苏挺,寒暄了一番,可能受李世民态度影响,但毕竟是亲眷,血浓于水,于志宁和苏挺都鼓励了苏烈一番就离开了。于芙蓉私下成婚以来,终于回到了娘家,还好,苏烈一来长安就立功了,如今也算是有了官身。一家人匆匆一暼,又各自忙各自的去了,毕竟长安危机未解,军情紧急。
苏烈安顿好妻儿,也要前匡道府报到。匡道府顾名思义在匡地,《论语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地,唐初设匡城,在当今河南高官垣县西南,匡道府隶属河南道。折冲,为武官名,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时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唐初,折冲府在军事组织、教练、指挥各方面起过重大作用。通常上等州府的折冲为四品,中等州府的折冲为从四品,下等州府的折冲为正五品。匡道府虽然为下等州府,可地处中原地区,不是穷乡僻壤,也算不错了。
颉利可汗得到了五千突厥先锋军全部折损的消息,知道攻取长安将是一场苦战,并没有开始预想的顺利,便派遣谋士执失思力出使长安,实际是打探消息,李世民扣下执失思力。颉利可汗进军到渭水北岸,李世民带着高士廉、房玄龄、周绍范、安元寿、李孟尝五人出现在阵前。颉利可汗看到李世民现身,知道长安有了准备,渭水上只有一座便桥,想进攻速胜势必不可能,便退到咸阳扎营,等待拔野古、同罗、铁勒、突利等几路大军汇合。
苏烈带着曹继叔刚渡过渭水不久,只见一个斥候往长安方向奔驰,后面有六个突厥骑兵在追赶,斥候不断往后看去,突厥骑兵时不时地放出冷箭,斥候后背已经插着一根长箭,斥候忍痛赶往长安,正好赶上了苏烈与曹继叔。苏烈和曹继叔的出现,斥候以为是突厥兵,见苏烈与曹继叔拿出了兵器对冲过来,自以为难逃一死,闭上了眼睛,等睁开眼睛后,发现苏烈已经急驰过去,后面传来了突厥兵哇哇的叫声,不一会儿,六个突厥兵就全部解决了,这明显是高手。斥候松了一口气,气一松,就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苏烈和曹继叔回头下马,斥候拿出了塘报和书信:“灵州道行军总管书信和灵州塘报。”话刚说完,就去世了。苏烈看了一下塘报:“不好,并州总管任瑰全军覆灭。”再看书信,灵州道行军总管李靖发现突厥兵马统帅并非铁板一块,建议唐皇李世民离间突厥联军。“继叔兄,看来我们还得回长安。”
苏烈与曹继叔再次来到便桥,拿出灵州塘报和李靖书信,被守关将领杜构带到杜如晦面前,杜如晦是认识苏烈的,苏烈将得到灵州塘报和李靖书信的经过叙述了一番。“苏烈尔等汝立功了!对此事汝何处之?”杜如晦明显想考校苏烈一番。“陛下登基不久,内外交困,突厥势大,用财帛贿之同罗、铁勒、突利等部首领,让其退兵,分化突厥兵力,对于颉利则狠狠揍之。”杜如晦点了点头:“想法很好!可用财帛贿赂有损于陛下颜面,对颉利用强但长安兵力不足。”“我还是建议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百姓实在是艰苦,需要休养生息。”“汝小子,不打仗汝军功何来?”杜如晦其实很欣赏苏烈的不好战,知民生,有勇有谋,对年轻人来说实属不易,杜如晦甚少见有如此优秀的苗子。“请善断,请慎战!”苏烈庄重作揖,使用了两个“请”字,房谋杜断,苏烈想此事最终还是会由杜如晦决断。杜如晦微笑点了点头。
最后,唐皇李世民清空府库贿赂同罗、铁勒、突利等突厥首领,颉利可汗感受到了突厥内部关于侵唐意见不统一,行动畏缩不前,只能见好就收。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会盟,李世民称臣,每年贡献岁币,条件是突厥退兵,史称“渭水会盟”。对素爱面子的李世民来说,便桥之耻是其皇帝生涯的重大污点,自此,枕戈待旦,厉兵秣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