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科举制度(2 / 3)
可是科举自从被刘挚加上党争的标签后,想要改变必定牵动整个朝臣的神经。
按照他的想法肯定是政治、经济、法律、时事、行政管理,行文这些都要包括。毕竟后世现成的经验。
根本不会用呆板的经义跟诗赋来取士。这次科举肯定不成了,但是自己的取士国策要定下来,下次科举的人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政策来学习相关内容。
想好后赵煦召集在京的六部尚书跟诸位宰执议事,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后。宰执们争相反驳后。
赵煦才意识到自己异想天开了,如今的赵宋根本不可能支撑经济,行政管理这些。
而政治,法律,行文,时事这又是进士科的应有之意。反正诗赋取士是不可能的,像王安石那样规定经义文框架束缚思想是更不可能的。
赵煦利用自己皇帝的职权将难题交给宰执,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就不管了。
最终几位宰执跟尚书商议后,恢复诸科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的专项考试,在之上设立进士科,然后在赵煦的建议下将算学也加入其中。
并且赵煦根据三舍法还有自己脑子里关于科举制度的一些想法进行改革。
分为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考试范围是州县,称为“秀才”
只有院试合格的才能进行州试,所谓州试不是指州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因为大宋省相对性的是路,赵煦嫌弃路试不好听,直接改成州试了,州试录取者称为“举人”。
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取中者称“贡生”。然后从他们当中选出三百人来进行殿试。(名额不固定,视情况而定。当然了能参加会试的一般情况下就可以做官了。多加这一层考试也是为了保险,防止州试舞弊。
这次的科举就以经义为主。然后等这次科举后将新的科举制度广发天下。
几位重臣细细思量后,经过一番讨论,齐声称赞官家圣明!
心满意足的赵煦将诸位大臣留下来吃了顿御膳。酒过三巡,情绪上来赵煦说着百姓的辛苦,去年水灾东京城内都有难民,端坐在朝堂上的诸位希望能少些内斗多想想天下黎明百姓。
一首《病牛》送给在场的诸公还有朕自己共同勉励。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