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大明的官马民牧(1 / 3)
朱由校恍然大悟,“难怪这内阁和户部提及筹钱,只能尽出些捐纳助工的主意,六部向太仆寺要钱,也只敢说‘拆借’,不敢直接说要挪用。”
“他们怕的就是今日自己刚一说‘挪用’,明日辽东没了战马,他们就成了第一责任人了……”
皇帝说到此处,在意念中长长地“嘶”了一声,接着道,“……不对啊,倘或我现在向太仆寺要了钱,将来这边关没了战马,朝臣们都上疏要求我先还钱补窟窿,那可怎么办呢?”
启明笑着抱起手肘道,“以明末的财政状况而言,即使宿主你不去动用这马价银,大明最后依旧会陷入既没钱又缺马的境地。”
“而若是这马价银落到了宿主你的手里,这些银子说不定还能派上改革的用场,两相权衡之下,这马价银不就是不要白不要吗?”
朱由校好奇道,“那为什么即使我不去动用这马价银,大明最后依旧会缺钱又缺马呢?”
启明的包子脸一缩,重新摆出严肃科普的认真神情,“这就要从洪武年间讲起了,当年明朝建立的时候,北元还没灭亡,故而朱元璋十分重视马政。”
“基于宋朝之‘户马’与唐朝之‘监牧’,朱元璋将大明的马政分割成了‘官马官牧’与‘官马民牧’这两种制度。”
“前者实行于西北和东北边疆,供应戌边部队所需马匹,后者则实行在南北两直隶和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所得马匹主要供给京营骑操,所谓‘官牧给边镇,民牧给京军’,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我先来说说这个‘民牧’的部分啊,大明的官马民牧一共经历了三个标准,分别为‘计户’、‘计丁’与‘计地’,这三个标准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一,在某段时间内甚至是同时存在的。”
“洪武年间,盛行的是‘计户养马’,一开始规定的是一户养一匹,洪武二十三年之后,养马的区域扩大到了江南,改成了江北五户养一匹,江南民十一户养一匹。”
朱由校沉吟道,“这好几户人家合养一匹马,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罢?我在现代拍戏的时候,看到横店就有靠专门租马给剧组赚钱的马商,一家人建一个马场,常年养着七八十匹马,每年纯利润就有好几十万呢!”
启明回道,“这两个时代的生产力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现代人养马,是靠出租马匹这种商业行为赚钱的,而大明的马户养马,是必须把养出来的马上交给朝廷的,基本上属于是一种徭役。”
“朱元璋政令中的‘几户合养一匹’的含义,并不是几户人家能养活一匹马就完事儿了,而是要‘以马为种,视母骡驹,选驹搭配,余则变卖入官’。”
“这顾名思义,就是要先筛选出一些表现优良的‘公马’,然后以这些‘公马’为种,再给其匹配对应的母马进行‘配种’,继而繁殖出一些同样具备优良基因的‘小马驹’。”
“因此,这‘几户合养一匹’中的‘一匹’,其真正所对应目标是‘骡驹’,而洪武和永乐时期的骡驹标准,是‘每骒马岁该生驹一匹’。”
“也就是说,这大明的马户不但不能将朝廷发下来的种马给养死了,还要保证大马生小马,并且每年都要养出一匹健壮的小马驹上交给官府,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实在是一项相当沉重的负担。”
“毕竟谁也无法保证,自己领养的母马可以年年产驹,故而这民牧最苦之事,就是母马不孳生,而百姓自行赔补,生不出小马就要赔钱,一旦接连赔补个几年,普通百姓早就破产了。”
朱由校道,“那也不至于所有人家的马都生不出小马罢?总有的人家在养马这件事上有特别的天赋罢?这小马生得多的几户人家,完全可以把多余的小马卖给生不出小马的人家嘛。”